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要求、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王广义;李泽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在新时代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一系列有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观点,最终汇聚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又是党文化领导权的生动体现,更是世界历史文明中的崭新篇章。

    2025年04期 v.49;No.250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叙事:生成、表征与风格

    赵晨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论断,逐步构建起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且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叙事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叙事具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汲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精髓,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塑造与表达,呼应“两个大局”话语塑造的时代之需,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糅合的时空话语叙事、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话语叙事、使命与任务相衔接的内容话语叙事、自信与自新相贯通的方法话语叙事表征,彰显了逻辑严谨、实事求是、史论结合、生动鲜活的话语叙事风格。

    2025年04期 v.49;No.25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中国哲学专题

  • 礼的生成、关系与功用——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

    赵伟;刘小松;

    礼根植于“天道”的宇宙法则,通过效法天地四时等自然规律构建社会秩序;同时源于上古祭祀活动与生活习俗,从宗教仪式演化为规范人伦的文明体系,并融合社会秩序、人际交往等多重人文维度。礼的相互关系体现为“礼法合治”的治理模式,既通过制度化的礼制确立差序格局,又以法律规范保障社会运行;在礼情关系中强调“缘情制礼”的伦理智慧,实现情感表达与道德规训的平衡;礼乐制度则通过“礼乐协同”的辩证关系,形成“天地之和”的文明形态。礼在社会功用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家庭治理与文化传承构建家族共同体,最终实现“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

    2025年04期 v.49;No.25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伦理基因与现代性张力:中国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

    马立武;肖宇鑫;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伦理基因的载体,于“生存延续—文化传承—秩序建构”的复合维度中,形成独特的三重伦理体系。以“基因”隐喻家训伦理的自我复制能力,通过解构生存、教育与治理伦理的内在逻辑,能够揭示其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张力与转化潜能。中国传统家训虽面临代际断裂挑战,但适应性转化已然呈现。将家训伦理嵌入数字治理与教育体系,可彰显传统智慧的现代生命力。其关系性本体论、德性实践论与跨代责任观,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代际正义及重建共同体提供了文明对话路径。

    2025年04期 v.49;No.25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数字乡村建设专题

  • 中国农村数字经济研究热点、路径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赵德起;周美含;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软件分析已发表的936篇期刊文献,探寻关于农村数字经济研究的基本特征,系统总结了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研究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农村数字产业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视角下农民数字素养与数字乡村全面发展的互动关联系统,探索农村数字经济未来的研究趋势:改善要素错配,减少数字鸿沟,推进产业融合;提高数字农业建设质量与效益;强化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2025年04期 v.49;No.250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居环境数智化治理机制研究

    孙健;才思琦;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嵌入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解决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上作用凸显,功能日益增强且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基于多源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文本,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三级编码,提炼并形成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全面系统地阐释乡村人居环境数智化治理的驱动机制,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数智化治理效能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深化其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以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数智化治理实践迈向新台阶。

    2025年04期 v.49;No.250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题

  •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

    边恕;葛慧楠;

    基于2000—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显著促进了农村地区包容性增长,该促进效应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执行效率及资源禀赋的综合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地区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与不同时间段的异质性特征。此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两条路径,对包容性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建议采取多维度、多渠道、差异化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包容性增长。

    2025年04期 v.49;No.250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 财税政策对区域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DEA-Malmquist指数与Tobit模型的时空分异分析

    赵慧娥;姚玥;贺壮;

    低碳发展不仅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财税政策作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调节手段,对绿色低碳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可以利用DEA-Malmqusi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2008—2023年30个省(区、市)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进而采用Tobit模型分析财税政策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形成了“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梯度分布,而财税政策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政府可以从提高低碳发展财政支出、完善绿色税收制度及实施区域差异化财税政策等方面改进,以期更有效地利用财政政策推动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04期 v.49;No.250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文学综论

  • 《海的彼岸》与舒群抗战书写的异质性

    吴玉杰;朱思萦;

    舒群1940年出版的小说集《海的彼岸》,在抗战文学谱系中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其故事发生场域在物理层面脱离“陆地中心”,转向构建“海洋”意象;在精神层面,隐喻着东北流亡群体离开故土、丧失身份认同的焦虑。其叙事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左翼抗战文学鲜明、激进的叙事框架,深刻展现了战争时期“人”的另一真实精神剖面,使被战时宏大叙事遮蔽的知识分子精神史“浮出历史地表”。这种“异质性”并非背离救亡主题,而是以另一种路径尝试深化现实主义,记录下战争年代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体”中国人及其精神世界的真实褶皱。

    2025年04期 v.49;No.250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 存在主义视角下《纠正》的悲剧性分析

    姜蕾;靳羽佳;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代表作《纠正》以其冷峻的社会观察和深邃的家庭叙事独树一帜,从消费主义对主体性的消解、家庭场域中的权力异化与“纠正”行为的自由悖论等方面来看,具有悲剧色彩。通过描述兰伯特家族的悲剧,《纠正》不仅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更展现了在虚假自由选择下人的价值虚无与精神危机。《纠正》力图为存在主义文学批评提供新的阐释路径,且并未止步于悲剧的展现,丹妮丝对传统身份的解构、奇普在失败中的觉醒,以及兰伯特家族最终走向的本真共在,均印证了存在主义自由的本质:即便个体身处荒诞世界,仍能借由持续的自主选择确证自身的存在意义。

    2025年04期 v.49;No.250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文化与传播

  • 多维数据融合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芳;程璐璐;南钢;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自身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成果影响力的内涵随着时代和学术环境的变化而扩展。基于评价要素调研结果,遴选期刊论文、学术著作、科研项目、科研奖励、智库报告等成果中体现学者影响力的各类科研轨迹数据,从成果传播和应用的活跃度、成果的辐射力和被认可程度视角,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影响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并对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提出建议。该评价体系可为绩效考核、学术价值评估、同行认可以及单位对学术资源的分配、人才引进与选拔等方面起导向或规范作用,也方便个人或团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成果影响力测评。

    2025年04期 v.49;No.25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丁扬;云慧霞;

    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人才培养理念,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建构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根本遵循,通过建构源于中国出版实践、中国出版经验和中国出版模式的学科体系,以高素质人才培养检验出版学科建设的成效。媒体深度融合出版环境下,出版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能力和媒介素养,以有效解决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实践问题。教材体系建设是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和育人功能,不断满足时代发展、强国建设对出版人才的需要。

    2025年04期 v.49;No.25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 征稿启事

    <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40余年来,承蒙业界、学界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本刊取得了稳步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目前,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辽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经济理论与实践”“文学综论”“法学视点”“管理前沿”“心理学探微”“哲学研究”“政治广角”“语言学论坛”“文化与传播”等为本刊主要常规栏目,同时也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开设专题研究。

    2025年04期 v.49;No.250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下载本期数据